气清景明
景登虎
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。到了清明,气温升高,降雨增多,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。
清明,二十四节气之一。
清明既是节气,又是节日,因节令期间“气清景明”而得名。据《淮南子》记载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另据《岁时百问》记载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
清明节气,与岁时物候有关,常用以指导农事,有气清景明、春耕时宜之意。而清明节日,则是人们扫墓祭祖、慎终追远的日子,因为二者相融,让清明兼具了自然和丰富的人文内涵。
清明节日,又称踏青节、祭祖节、寒食节等,主要习俗有:扫墓、挂青、踏青、植树、插柳、荡秋千等。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,清明节气的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,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。

很多人知道清明节扫墓的习俗,却不清楚清明节“挂青”。其实,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,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一古老、传统的习俗。过去,由于寒食禁火的习俗,不让焚烧纸钱,而是用白色清明纸剪成条状纸串,挂在柳树枝或水白杨树枝上,插在坟头,俗称挂青。庄季裕《鸡肋篇》卷上:“寒食上冢,亦不设香火,纸钱挂于茔树。其去乡里者,皆登山望祭,裂帛于空中,谓之掰钱。”凡祭扫过的坟墓纸幡飘飘,构成清明特有的景象。
“挂青”前,先将坟上及周边的杂草清除干净,培添新土,把坟墓垮落的地方修补平整,即扫墓,扫墓挂青是祭祀的一项重要内容。据《清通礼》记载:“岁,寒食及霜降节,拜扫圹茔,届期素服诣墓,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,周胝封树,剪除荆草,故称扫墓。”同时,还要供奉祭品,烧些纸钱,焚香作揖,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,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。
“三月里来是清明,桃红柳绿处处春。家家坟头飘白纸,范喜良坟头冷清清。”这是黄梅戏《孟姜女哭长城》中的唱段,这段戏文中“家家坟头飘白纸”,就是指的挂青。
孟姜女,是民间故事《孟姜女哭长城》中的人物,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故事之一,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,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《左传》。后来方知,孟姜女哭的不是“秦长城”,而是哭的“齐长城”。齐长城在今山东济南长清万德镇长城村,这里自古是北京到南方必经之路,现还保留有九省御道等历史遗迹,以及记载孟姜女哭长城这一传说的残存石碑等。神奇的是,2000多年后的今天,我来到了这个故事开始的地方。
齐长城,西起济南平阴、长清,向东至泰安,然后至青岛西海岸新区入海,全长达千余里。司马迁《史记·楚式家》记载:“乘山岭之上筑长城,东至海,西至济洲,千余里以备楚。”据文献记载,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,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,比秦长城早400多年,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、年代最早的长城,被誉为“长城之父”。

清明节,民间还有插柳的习俗。清明前后,阳光明媚,草木青青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古代清明插柳有几种说法:
一是纪念“教民稼穑”的农事祖师神农氏。二是与介子推割股救主有关。介子推,后人尊为介子,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臣。介子推曾救过晋文公,后来晋文公上位,介子推不肯受赏,并辞官隐居,最后焚身于大柳树下。次年,晋文公率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,发现当年烧死的大柳树居然死而复活,于是赐名大柳树为“清明柳”。三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,以示赐福驱疫。
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记载:“取杨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。”春节过后气候变暖,各种致病菌开始滋生繁殖,过去大家不了解这些,所以,民间才有了“驱鬼避疫”的说法。根据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柳叶有清热毒,利小便等功效。”现代药学分析,柳含有鞣酸,水杨酸、碘等有效成分,能起到收敛、杀菌、止痛等作用。中医历来用鲜垂柳用于春日小儿常见的麻疹治疗,清明插柳于门上以“辟邪祛疾”(风寒时疫之邪气),实际上有一定的科学道理,只是被冠以迷信的说法而已。
柳为优良树种,有垂柳、旱柳、河柳、龙爪柳等。晋代陶侃镇守武昌时,在当地遍植柳树,名“官柳”。汉代太尉周亚夫在军营种植很多柳树,军营从此得名“柳营”,王维《观猎》:
风劲角弓鸣,将军猎渭城。
草枯鹰眼疾,雪尽马蹄轻。
忽过新丰市,还归细柳营。
回看射雕处,千里暮云平。
“清明插柳”从隋代开始流行,隋炀帝曾号召全民种柳护堤,白居易《隋堤柳》:
大业年中炀天子,种柳成行夹流水。
西自黄河东接淮,绿阴一千五百里。
竣工的大运河贯通南北,需要植树以巩固河堤,柳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,能很快适应并生根发芽,成活率高,再加之清明天气变暖,降雨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、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,因此,插柳渐成风俗。
相传,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吐蕃(今西藏)时,把长安的一棵柳树带到逻娑(今拉萨),亲手种植在大昭寺前,这棵柳树至今还郁郁葱葱。

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有惜别、挽留、祝愿之意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: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”表示依依不舍之情。李白《春夜洛城闻笛》: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”明代郭登《送岳委方还京》:“年年长自送行人,折尽边城路旁柳。”表示挽留。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表示祝愿。
褚人获《坚瓠广集》:“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于柳者,非谓津亭所便,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,望其随处皆安,一如柳之随地可活,为之祝愿耳。”古人借柳寄情,折柳送行,是独具东方文化意蕴的送别方式,也是一种对亲友随遇而安的美好祝愿。